网站首页 > 工业设计> 文章内容

产品设计师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3-6 13:10:21   ※发布作者:yiming   ※出自何处: 

  本文翻译于Scott Hurff(tinder的产品设计师)发表在invision的系列文章第一篇,原文请点击左下角“查看原文”。

  「软件即将世界。」—— 现如今,技术不再像从前那样决定成败;创业成本已经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几乎人人皆可创业;而且不依赖硬件仅凭着代码,你就可以在一个领域闯出自己一片天地。

  于是产品及产品体验成为了新的胜负手。代码可以复制,卓越的体验却抄袭不来。一个产品如何迎合人们的需求,给他们带来愉悦?它在台前幕后究竟如何运作?—— 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Geoff Teehan说:「这是设计师最美好的黄金时代,我们只是还没意识到。有时候你可以与Ev和Zuck这样的人一起共事,想想这其实挺疯狂的。」(注:可能指Twitter的Evan Williams和Facebook的Zuckerberg)

  这段发生在1931年的历史,主角是当时宝洁(P&G)公司的一位经理,正是这位经理在一篇用打字机完成的备忘录里提出了产品设计师的概念。

  故事发生在1931年五月的提市。此时的Neil McElroy是宝洁公司的一位经理,负责公司旗下卡玫儿(Camay)品牌肥皂的销售增长。他的工作并不顺利,卡玫儿总是被宝洁的另一款产品象牙肥皂销量压过一头。

  McElroy意识到他的团队构成过时了。想到这里,他坐到自己的打字机前,敲出了这份对一个当时还未诞生的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提案,提案的内容就是引入所谓「品牌专员」。

  品牌专员是一个全新的点子。当时像宝洁这样的公司只会为某个特定的业务雇佣人才,比如销售、研发或管理。

  但是品牌专员(后来成品牌经理)身负的独特职责,是引导产品成功。这包括从不同方案中,并「将有效做法转而应用到其他相似领域」(注:McElroy原文)。同时,他本人还要亲自观察方案实施的,并将数据返回给团队,以便适时调整方案。

  这个角色很快就成为宝洁公司人员架构的核心。之后McElroy还亲手执掌了整个宝洁公司,而他所创立的模式被全世界无数竞争者模仿。

  McElroy从未想过,自己的点子会与「产品管理」这一软件开发领域的概念扯上关系。但是在1981年将这一概念引入软件开发的,正是一位前宝洁公司的品牌经理:Scott Cook。Scott是财捷(Intuit)公司的创始人,Quicken正是出自他公司之手。

  今天我们看到产品设计师职业在崛起。实际上这个职业是在「产品经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要真正了解产品设计师,就要先了解产品经理的由来。

  时光重回1980年代。当时的软件行业蓬勃发展。随着软件产品演化的日益复杂,工程师数量捉襟见肘,这导致当时的软件常常很难用。而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以顾客为中心的重要性。

  Scott Cook是最早把品牌管理那套做法引入科技公司的人之一。他从创立公司第一天起,就一直密切观察着顾客们有什么需求,然后着手开发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此时包括微软(Microsoft)在内的其他公司还在按照老一套思做开发。曾任职微软的著名开发者Jeol Spolsky这样描述这些公司当时的处境:

  “市场部门天天在大谈特谈「用户需求」,但根本没人有工夫理会他们,或者把他们那套商务精英范的理论落地成实际功能。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活,你需要去跟用户谈,需要做易用性测试,需要竞品分析,还要琢磨如何把一切变得更简单高效。大部分程序员并没有这个时间精力,也不擅长干这些。“

  这是1980年代的事,3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词「产品设计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前边提到过,设计已经演变为当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为了具备这种竞争力,就需要有人去真正理解用户。这个人既要理解用户当前的需求,又要理解自家产品怎么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之后,这些理解要被整合起来,付诸纸面,再设计为一个具体方案。具体方案有了,还要精心安排方案如何实施,协调文案、网络开发、硬件工程、市场等不同部门之间高效合作。

  当然了,和科技行业里的其他岗位一样,产品设计师的职能在每个公司、每个项目里可能都有所不同。有的产品设计师可能需要学写代码,包揽开发的工作。有的产品设计师则更偏重于钻研摸透用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