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設計者說Designer Talk》是新浪家居2016年全新推出的以视频形式对话全球设计师,邀设计师来讲自己和其设计背后的故事,展现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设计作品的专业品牌栏目。2016年将陆续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意大利传奇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和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斯蒂法诺·博埃里等设计大咖的精彩内容。
原研哉是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发起人、总策展人。曾获东京ADC金、日本每日设计、龟仓雄策、原弘、世界工业设计·Biennale等多项国内外大。近年来,原研哉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策展活动中。他将产业的潜力以展览的形式视觉化地展现出来,并界范围内广泛地加以推广。
HOUSE VISION
Q:您从2011年起开始主持HOUSE VISION项目。现在,这个项目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设计界、商界和的极大反响,也将项目扩展到整个亚洲。在现代设计高度完备的体系面前,HOUSE VISION在推动亚洲设计的发展上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A:西式风格对于亚洲住宅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但仔细想想,堆砌墙壁、往窗户上贴玻璃以隔断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的构造发源于气候寒冷的地带,而放眼亚洲,房子并非越密闭越好。不能否认发源于的建筑、设计想法给全球带来的影响。但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亚洲人的生活方式说不定会比人提出的想法更加先进、方便,或许亚洲设计能够提出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因此,
A:我在无印良品工作了很多年,无印良品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活用品品牌,而是一个研究生活OS(体系)、思考生活方式整体美学的品牌。由此延伸开来,我开始思考设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的可能性。最终发现,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将单纯的物品、社会这个巨大组织,科技这个巨大组织结合起来或许才可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容的未来。因此,
中国的情况则稍有不同。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其中一大部分人会住进集中型住宅里,一部分人可能会考虑拥有别墅等等形态多样的、与日本完全不同的住宅形态。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可能会产生日本未经历过的课题,而
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将会催生出全新的创造性。这一点值得期待。
在中国大家在学校会学习如何建造房子吗?父母会跟孩子讲述相关内容吗?我想应该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当下的问题在于,父母们所经历过的时代的住房与当今时代的状况完全不同。
中国现在面临的全新局面很有可能会对世界住宅史产生影响。中日两国在住宅形式、生活方式方面都有许多相近点。例如进门之后脱鞋的习惯就与截然不同。希望CHINA HOUSE VISION能更多呈现中国的元素,提出更多新的想法。中国的年轻建筑师很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知识,因此他们身上具有与其它国家的优秀建筑师竟可比肩的才能。我也非常期待中国建筑师们的表现。
Q:从您的策展经历来看,您既关心发展的大命题,例如城市的未来、居住的未来,也会玩一些小命题,例如给爱犬设计的家,属于建筑师的意大利面设计等。请问您觉得,定义的大和贴近需求的小创新,哪一个更应该是现在设计师关心的方向?
所谓设计,是指所有形成物(构成)无一不是经过设计的。我现在用的桌子、外套、眼镜、摄像机都是经过设计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会发现,再细小的东西都蕴含着人类在创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智慧。当意识到物体均通过人类智慧汇聚成形,你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转变。换言之,
再细小的事物、再细小的发现都有可能改变世界;稍微换个角度,这个世界便会呈现不同的景象;极其细微的区别很可能会激发出人生、世界的想法。设计的力量就是人们注意力、创意的力量。这也是我策划不同展览的原因。
A:中国的年轻人好奇心非常旺盛,对我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对此我感到很高兴。我已经不太记得自己25岁时是怎么想的。我在美术大学学习了6年,那时候没怎么考虑过要当设计师。不过我非常喜欢“设计”的概念,因此准确地说
我现在也常常在想,“自己是不是一名设计师,我可以跟说自己是设计师吗”。如果说我一直以来做的工作叫做设计,那么可以说我是设计师。不过我觉得我所从事的事情与人们认为的设计师所具有的职能有些不同。与其说是由于当初设立了明确目标而成为现在的自己,不如说是
因为你可以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拼尽全力并因此而遇见不同的自己、遇见不同的人。现在也是通过HOUSE VISION这一构想而有机会与中国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在CHINA HOUSE VISION呈现的时候,也会有新的机遇和不同的人生体验。
A:以前我常说年轻的时候希望能成为海洋生物学家,因为我喜欢研究生物、生命、自然等具体的东西。如果没成为设计师的话,现在的我应该会一边观察贝类等海洋生物一边思考各种事情吧。其实仔细想想,也许海洋生物学家与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本质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