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平面设计> 文章内容

经典设计入围项目丨韵味中国 桥接世界:G20杭州峰会标识

※发布时间:2021-4-29 10:47: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标识就像中国的一张名片,将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将东方智慧、中国气派和杭州韵味于方寸之间得以呈现,巧妙地呈现了一个融汇古今、灵动的中国。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标识设计极具匠心,是中展标志设计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国标志设计的风格和创意。

  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和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共同提名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标识入围经典设计。

  提名理由:G20杭州峰会标识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图案中G20的“0”体现了团结协作。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杭州,在《马克·波罗游记》里被描述为“千桥之城”,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桥,也是连接双方,构建对话机制的载体。

  杭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代表,大运河上有拱宸桥,苏堤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吊桥”,白堤上有断桥、锦带桥,苏小小墓旁有西泠桥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桥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彰显着中国的韵味,四季中像一幅幅画尽显虚实。

  G20杭州峰会会标的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袁由敏说:“G20在中国举办,这意味着在经济的复苏同时中国也要有文化的崛起,有经济和文化的共同担当。”所以设计过程中团队有着一个强烈的共同意识:要找到一个既能够代表中国,又能够代表杭州的载体,杭州是千桥之城,桥是这个城市的特有文化,桥也符合G20主题会议的要求,水有一座一座的桥,在水里自然就形成一个倒影,这种倒影与虚实关系是分不开的,跟我们对的认同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除了认线杭州峰会的性质和定位之外,设计师团队也反复参考了外国同行的作品。“2011年G20法国戛纳峰会的会标既有法国国旗的三色,也有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虽然铁塔在巴黎,但是设计师仍然把这个‘最法国’的元素设计在会标里,2013年G20俄罗斯峰会的会标非常漂亮,体现了浓厚的俄罗斯构成主义艺术风格。”

  “总之,每个国家的设计师都把自己的民族特色注入到峰会会标的设计之中。我们则希望能优雅地体现出中国元素,用诗意、自然、简洁的形态来展示我们的软实力。”袁由敏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

  设计团队为会标选择了青绿山水般的色调。“在人看来,这是中国的,在中国人看来,它又是江南的。”同时,团队还在会标上盖上了一枚“中国印”。“印章在中国目中代表的是契约关系,落下印章就代表了一种承诺。”

  对设计团队而言,会标设计过程中最困难之处在于,要让很多非专业人士了解到会标中线条粗细均衡度的把握。

  团队另一位主创隋焕臣提到,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会将60种不同线条的粗细,从大到小,全部打印出来,进行各种测试。

  在外人看来,这20根线条其实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袁由敏团队在背后做了很多细节处理,以会标在视觉上达到更清晰、更完整、更平衡的效果。

  2015年12月1日,G20杭州峰会会标正式发布,但是设计团队并没有时间休息。他们又花了约三个月的时间,制作出了一套三本《2016年G20峰会视觉识别系统手册》。

  刘硕打关昕

  “普通人一般只关注会标,但是我们更希望通过这套视觉形象手册,提供系统性的平面设计方案。”方宏章介绍说,虽然之前他们承担过多个平面设计项目,但是G20峰会是跨度最大的一个。

  “从机场到主会场的不同空间,从传统物料到数字的不同载体,我们都要考虑到。比如在室外,会标的背景色就应该选择蓝绿渐变,而在室内,则应该是蓝蓝渐变。”翻开手册,隋焕臣如数家珍,“会标高度在2.5厘米以下,就应该使用针对小尺寸应用的特别版本,由14根线条组成,而这种‘简化会标’在四周也要留下空白空间。”

  “好的平面设计不能像香水那样扑鼻,而是要无形地融入生活之中,它是盛放文化的器皿,既要有实用功能,又能让人赏心悦目。总之,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平面设计,这样说丝毫不为过。”

  自2009年首届创办起,国际设计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每年吸引参会设计师、机构代表、学术专家超过2000人,注册百余家,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已步入国际A类设计活动行列,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设计周和首都具有国际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2017国际设计周将继续“设计之都·智慧城市”的,以“设计+”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汇集全球创新设计资源,推动设计服务产业链的集聚,为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在经济新常态下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来推动供给侧。2017国际设计周将于9月21日至10月7日举办。

  经典设计是国际设计周的最高项,旨在彰显创意设计在社会、经济、民生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大设计”,表彰为国家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产业促进、民生改善和城乡建设等做出重大贡献的设计项目和作品。2011年设立以来,经典设计已走过了6个年头,相继评选出了一系列具有设计价值导向,跨领域、跨行业、跨平台,国家、城市、大活发展的经典设计作品,分别为:观礼台(2011 年)、青藏铁(2012 年)、红旗渠(2013 年)、大运河性修复项目(2014 年)、中国高铁(2015 年)、华为手机(2016年)。经典设计所代表的“大设计”一直是国际设计周的学术主张,提醒要重视设计的价值,突破传统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的表面认识,全社会把设计融合到各个行业中、融入全方位的生活中,与技术、材料、工艺等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解答现实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