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一直被「人丑多读书」骗了

※发布时间:2019-10-17 9:28: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前两天有朋友问我,现在还看不看纸质书。当时他手里捧着两个手机、一个iPad mini和一本Kindle,正打算在咖啡店里一个周末下午。

  我笑了笑,对他说:我是一个不轻易搬家的人,因为一想到家里那数千本藏书,还有那么多收藏的艺术品,我就头痛。

  对天发誓,我真的完全没有要歧视Kindle乃至一切的意思,正如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说的「科学的唯一目的,在于减轻人类的艰辛」,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生活方便的需要,无论如何值得点赞。

  朋友提问的当天,恰好是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鼓励每个人,发现阅读的乐趣。

  阅读无非就是吸收信息,那么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只是对我而言,阅读=翻阅印刷书是个,至少有「翻」的动作才成立,大概是仪式感的执念。

  我曾接受《号外》2014年9月版的访问,主题为「纸本载体不死」。其实无论什么类型收藏品,也给我很多inspiration(灵感),书也是其中之一。从封面到末页,犹如一场带着乐章的旅程,充满情趣,也启迪新思维。

  与旧书相遇更是。书是历史记载以及文化记录,我很珍惜与旧物接触的手感,仿佛历史就在手上,即使旧物盛载的记忆不属于我,但我能感受当中感觉。对我来说,拥有一本书就拥有一段历史与故事,尽管我不本的上一手主人。也因此,梦见掉头发我永远不担心书会。

  你或许仅仅因为在互联网上说了一句离经叛道的话,就有可能被无限放大扩散,然后你出名了。可是没有人会因为这句话去印刷一本书,也不会因此记住你一辈子,更何况第二天的互联网已经在无限放大和扩散另外一个人的出格言论了。

  对于创作者来说,印在纸上的,永远比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更有力,显得更矜贵。那是有厚度的内功,所以作家往往以「出书」作为评判成就的重要指标。

  先不谈现在流行的那种「影视同期书」所带来的营销效应(比如美剧《纸牌屋》火了之后,同名书也登上了畅销榜的前10名),也不谈什么「是个人都能出书」的行业尴尬局面,我真正看重的,还是「印刷」本身的魅力。

  英国纪录片导演Glen Milner的短片Birth of a Book 曾经在互联网上风靡过一段时间,无需任何语言,它已经很完美地诠释了我心中对印刷书钟爱的原因。

  制版、晒版、打样、校色、印刷、裁切、装帧、成册,这仅仅是印刷部分的工序,还没有包括在书籍印刷前的撰写、校对、修改、排版、定稿这个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过程。可想而知,愿意花费这种时间成本的人,必定对创作。那轻轻飘着的油墨香,仿佛也是养分让人沉醉。

  今年我到意大利米兰,参观了当地一家百年印刷店Fratelli Bonvini之后,更加让我迷上了这种古老的技术。

  堆满字模抽屉的Fratelli Bonvini,从1909开始提供铅字活版印刷,店内年纪最大的印刷机Kickstart已经超过100岁,最细能印2×7厘米的小卡片,最大可印A3。

  这间百年老店现在由五位有心人接手,持续经营与保留传统的印刷工艺,也用心采购现代生活中美丽的文具。

  百年印刷店让我想起了云南的手工造纸「腾宣」。云南腾冲县新庄村被称为「手工造纸村」,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造纸。

  村头立着一座颇具后现代意味的手工造纸博物馆,由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建筑师华黎设计建成。

  以构树皮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的宣纸,轻薄柔韧,甚至能存放上百年而不变质,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曾盛赞过云南腾宣。加厚版四尺宣能卖到100块钱一张甚至更贵,也因为制作周期需要至少3-4个月之长,拥有这手艺的人愈加见少,腾宣未能大范围地推而广之。

  我在想,如果百年手工纸与百年印刷机合作,制造出的书籍该多么的神奇,那一定是必藏的珍品吧!

  曾经有在当编辑的朋友告诉我,和的出版流程相当严谨,每一次出版都至少经过三个级别的领导审批,反复校对核实,一旦发现错漏,哪怕是一个错别字,都有可能受到严厉和惩罚。

  不知道现在的出版业还是否这么严格,恐怕大家对互联网上错漏百出的文字和的图片早已司空见惯,扣钱?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关键词:陈幼坚站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