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资讯> 文章内容

全球最知名的建筑与设计网站是如何从“拓荒者”成长到今天的?

※发布时间:2018-4-30 6:39: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06 年,40 岁的 Marcus Fairs 被Icon解雇,这本由他创办的设计刚刚进入第四个年头。对于另起炉灶再做一本纸刊,他有些犹豫。Marcus 找到了更老牌的建筑Blueprint,询问创始人如何才能从零开始做一本和Blueprint同样伟大的,得到的答案是:一个有想法的管理者,一群有能力的作者,以及至少 50 万英镑。

  Marcus 没能找到 50 万,他花了 10 英镑买了一个域名,另付了 10 英镑(是的)托朋友做出了一个测试版本,这个博客被命名为 Dezeen。

  Dezeen 的最初内容是一些建筑事务所的项目资料和设计师的图稿。当时,Marcus 的设计师朋友们甚至没听说过“博客”,将信将疑地发来资料包。之后设计了上海世博会那个“蒲公英”状英国馆的 Thomas Heatherwick 直接告诉 Marcus:“你一定是疯了,谁会愿意在网站上看建筑图纸?!”

  Dezeen 是“设计”和“”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在邮件的开头这样写:“亲爱的 Dezeen 先生”。“很多人都以为一个名叫 Dezeen 的人是我们的老板”,3 月 17 日,Marcus 在

  “纸媒出身的人习惯了一整套的节奏,缓慢而严谨,找故事、写故事,交由编辑修改,排版、校对、印刷,最终在报亭上架。突然,这一切都被压缩,快得好像只需要点一下鼠标。”

  除了应付不时出现的流量过载,Marcus 们还需要面对网站的突然“消失”。最初注册域名的公司从未提醒过 Marcus 需要更新,一天他们发现网站不见了,收到一封邮件,要求支付 500 英镑才能“赎回”网站。

  “遇到这种状况,你没有时间去”,Marcus 解释自己对“速度”的执念,争分夺秒。直到今天,Dezeen 仍然保持着高速度的新闻更新。

  “拓荒”还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次,Marcus 带着电脑到意大利的一座城市度假,但那里没有网络,他需要开一个小时车,到临近一个有网络的小镇,编辑完稿,再开车回去。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Wi-Fi 是咖啡厅的标准配置,不过十几年前,你需要开车去‘靠近’网络,回头想想这太古怪了,不是么?”

  Dezeen 上线两个月,正在为扎哈·哈迪德准备个展的英国设计博物馆找来,希望他们能专门为展览设计一个博客。谁都没想到,通过这个博客售出的门票超过了其他所有售票渠道的总和。

  “这下人们不再觉得我是不是,很快有公司找上门来,想在网站上投放广告。但当时,我们甚至连怎么在网站上插入广告都不知道。”

  同一年的迈阿密设计节,Marcus 夫妇受邀去往巴西圣保罗,为坎帕纳兄弟拍摄一个纪录片。他们临时买下了摄像器材和机票,但对纪录片拍摄毫无概念,录音效果算得上“很糟糕”。最终剪辑完成,这个粗糙的纪录片成为当年设计周上唯一使用数字的展品。人们无暇讨论它的完成度,Marcus 称那是属于博客和新技术的“黄金时代”。

  Blueprint封面,这个老牌建筑也有了自己的在线平台(图)“我们关心品牌,也关心看似光鲜的从业者”

  早期 Marcus 对它的描述更像是一间广告公司:“我们擅长说故事,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品牌挖掘他们自己的故事,再通过我们的平台发布”。它更像是一个有着大量即时信息出的空壳,没有自己的“态度”。

  “很多人认识我是通过以前我在纸媒上发表的那些文章,人们知道这是一个‘麻烦’人物,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他愿意接受只做资讯拼盘。”

  Marcus 称这是最初他刻意选择的方式,专心做资讯,或者人物专访,只呈现消息本身,不做过多评论。“我知道有一天,我们要做真正的新闻,但性的文章需要时间,当时的我们等不起,说实话,连支付作者稿酬的预算都没有。”

  转变发生在 2011 年的米兰设计周,Marcus 和零星几个记者在推特上讨论年轻设计师的状况。

  展厅的主角是知名的家具品牌,他们利用年轻设计师的作品来充实自己的展位,吸引眼球,或是为品牌带来声誉,也赞扬这些品牌鼓励创新。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展出的作品并不会真正投入生产。

  这场在推特上发起的讨论被标记为 #milanuncut,人、年轻设计师加入“战局”,米兰设计周成为一个垄断性的平台。年轻设计师需要把作品带去米兰,和品牌签订不平等的合同,站在展位旁,和前来看展的人兜售。幸运者会被投入生产,设计师所能拿到的版税收入只有卖给品牌的批发价格的 5%。如果无人问津,设计师从“样品”里拿不到一分钱。

  《卫报》采访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他的五件作品都被厂商选中投入生产,但在此前的一年,他的版税收入只有 600 英镑,这只够支付半个月的房租。

  Marcus 们引入的讨论问题包括:设计师与品牌签订的合同合理吗?设计师的版税收入比例是否恰当?谁赚到了绝大部分的钱?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年轻设计师创业?

  本身也成为他们反思的对象,长久以来,是设计圈这种“剥削”关系的“共谋”。“你能发现,每个人在面对年轻设计师时都在同一套说辞:想想你的率,你在活动上可以结识的人脉……”

  将推特上的话题推向更深层次的是《卫报》等传统,他们确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设计版税制度。当时的意大利家居设计面向中产阶层,大规模生产,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得不错的收入。但等到 2011 年,中国和宜家等中低价位的家具品牌出现后,意大利家具转变定位,成为奢侈品,大量减产。

  2013 年,Dezeen 报道了众筹平台,设计师可以在这里发起自己的设计项目。Marcus 解释其中“去中心化”的尝试,米兰设计周不再是那个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展示平台。

  这篇报道发布在 Dezeen 一个新设立的栏目,不同于新设计产品的发布或是新的建筑项目落成,这个名为“意见”(Opinion)的栏目开始讨论严肃议题。

  新的栏目邀请了大量撰稿人,他们最近讨论的议题还包括:反对英国大规模拆除战后建筑;位于曼哈顿麦迪逊大道的索尼大厦(原 AT&T大楼)是否值得保留;以打造城市新的场所为名,建筑师成了“社会”的;的未来城市规划讨论中,有权参与的几乎全是白人建筑师,这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人们的真实需求。

  最近 Marcus 们主动发起的讨论是建筑行业里的性别不平等,他们邀请许多知名设计事务所参与调查,统计不同级别设计师的男女比例。“建筑行业当然有女性设计师,但你会发现,相对低层级的女性占比更多,越往高层,女性越少。”

  “在英国,传统习惯的方式是发起一项‘运动’(campaign),比如说‘我们要求修改这条法案’。但我不喜欢叫它们‘运动’,这听起来有点老派,也有点其事。我们就叫它议题(agenda)。”

  在去年的荷兰设计周上,Marcus 组织了一场系列对话,“如何在一个糟糕的现实世界里做出好的设计”(Good Design for a Bad World),五个议题分别关于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污染和。

  有人怀疑这偏离了设计周的“本位”,Marcus 则回应,“我是一个新闻人,不是一个设计师”。

  “英国退欧”之后,Dezeen 举办了一次英国“护照设计”大赛 (图 /Dezeen.com)

  “英国退欧”之后,Dezeen 举办了一次英国“护照设计”大赛 (图 /Dezeen.com)

  “英国退欧”之后,Dezeen 举办了一次英国“护照设计”大赛 (图 /Dezeen.com)

  “比方说难民问题,许多设计师相信,设计可以解决难民危机。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些利用旧物设计的救生衣,或是可以帮助你找到救援物资的 APP,说实话,我真的受够了,尽管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些真的什么忙都帮不到!”

  Marcus 邀请了一个难民营的管理者参与讨论,难民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不需要“面向难民的设计”,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大部分受过教育,懂技术。“目前的问题在于,绝大部分的政策都假设这些难民最终会被回自己的原居住地,所以大部分的设计只能是‘临时性的’。”

  Marcus 称这是他所做过的最令人筋疲力尽的一个项目,“它的目的并不是提出解决方案,画出设计图,而是反思,设计所能到达的边界在哪里?设计能做出改变吗?答案可能是能,也有可能是不能。”

  “我理解,一些新不再看重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但对我而言,我们想做的始终是它。”

  Q:你对米兰设计周的观察很有趣,讨论参展者,讨论传统品牌之外,包括 Google、Instagram 等新品牌的参与,为什么这些重要?

  2013 年我曾经写过对米兰的文章,在展会之外,这座城市所能提供的服务实在是捉襟见肘,每逢假日就高涨的酒店房费,糟糕的公共交通,我甚至连地铁图都看不懂。突然涌入的大量游客,我需要在阴雨天的边等永远等不到的出租车。我当时用了很严厉的措辞,类似“在设计周探访米兰,让你处处感受到设计的。”

  那次我生病了,我承认那不是一个中立的新闻报道,就是一篇观察随笔。发布之后,那些对我很友好的品牌挺失望的,长久以来我从他们那里获得 VIP 入场券、晚宴和礼品。

  一个多月之后,当时米兰设计周的 Claudio Luti 请我去聊聊。进门前我很忐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结果他说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他做了一些举措,和酒店合作,试图控制价格涨幅,也和米兰这座城市的人谈论合作。他遇到失败了,离开了一段时间,如今又回来了。

  A:其实如今看来,苛责这样一座城市并不公平。它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并不是最美的,气候也不见得多好,只是因为每年有重要的展会在这里,世界各地的人被吸引前往,这座城市的混乱是过量涌入的外来人造成的,这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是挑战。它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这些外来者的需求而被设计的。

  米兰花了很长时间转型,如今它变得更“文明”了。纽约也是一样,以前人们很难想象,在纽约可以骑自行车出行,这是一座被车占领的城市,如今它开始变得越来越适宜人居。

  曾经的和如今的赞扬,其实都不是展场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我就是一个观察者,每年同一个时间段回访这里,慢慢发现它如何改变。

  A:当然。米兰其实只是一个家具展销会,说直白一点,就是卖卖椅子、桌子、灯具。但当它到了一定规模,吸引了全世界设计圈的人过去,它开始变得有趣了。、设计精英都在那里。各种品牌都可以试图去搞清楚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不仅包括那些制作家具的品牌,也包括新的品牌,Google、Apple、Uber、Instagram、Facebook。他们的人同样在现场,今年的米兰设计周,Google 和 Instagram 是参展方。他们做的不是陈列新产品,告诉你“看,这是我们的新手机”,而是试图参与到对话中。

  中国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当然我对此了解不多,从活动举办的密度上看是这样。但在英国,实际上越来越忽略创意产业,停止资助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不鼓励学生申请。这似乎还是的那种傲慢,觉得中国生产的都是山寨和家伙,我们创造了这么多成功的传奇品牌,“创意存在于我们的 DNA 里”,胡扯!怎么可能?创意只会存在于教育和文化中。

  关于设计.设计庆典:该活动于 2018 年 3 月 16 日至 2018 年 3 月 25 日举办。它期望能够借助设计的力量去重新诠释设计的包容性、跨界性以及创新性。设计庆典将“跨界合作项目”与“社区”的重要性纳入其中,并以此深化设计作为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将“衣、食、住、行(文化)”四个基本生活元素结合到一起的多样性平台特质,以寻求一种更佳的现代生活交流方式。

  本文来源于www.gimsh.com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