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资讯> 文章内容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户恩宁 八个候选设计方案展示

※发布时间:2018-11-12 22:22: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昨日上午,广州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在恩宁奠基。粤博馆的建设将结合荔枝湾三期同步实施,将来的恩宁整个片区,要成为西关粤剧文化大观园,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广州粤剧艺术的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

  昨日上午,广州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粤剧艺术博物馆(简称粤博馆)正式在恩宁奠基。粤博馆的建设将结合荔枝湾三期同步实施,将来的恩宁整个片区,要成为西关粤剧文化大观园,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广州粤剧艺术的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

  目前,粤博馆就8个设计方案广泛征集意见。8个设计方案中,有的“古味”十足,凸显岭南建筑、园林特色,也有的大气、简洁,突出现代特色。其中,方案一、六、八,还突出了博物馆附近有河涌的特点,打造水文化。即日起,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箱,提意见或者。

  当日上午11时许,奠基仪式在恩宁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地块内举行,整个仪式简单而隆重,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万庆良,市委副、市长陈建华,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国,原广州市市长、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会长黎子流、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奠基仪式。

  红线女在参加奠基仪式后表示,“粤博馆一定要建得有广州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吸收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

  陈建华市长一一查看了粤博馆的8个设计方案,他十分关心,粤博馆占地面积有多大?朝向怎样?会喜欢哪个方案?陈建华表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传承地,今年又恰好举办粤剧节,粤博馆的建设很有意义,“传承粤剧、粤剧”。

  广州市曲艺家协会荣誉、著名粤剧家沈瑞和说,粤博馆不一定要规模很大,或者一定要建成地标性建筑,但“要突出粤剧的特点,在设计方案、功能等方面都要围绕粤剧文化来进行”。另外,既然是粤博馆,就要突出“博”,尽可能收集与粤剧相关的东西,如服装、唱片、道具等,要货真价值,不要是“伪粤剧”。

  广东粤剧八和会馆名誉,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崔颂明认为,粤剧博物馆不一定要搞得多富丽堂皇 ,关键是要与西关的建筑、粤剧的历史相吻合。

  记者看到,粤博馆选址定于恩宁旧城地块,规划中的荔枝湾涌三期南侧,具体为恩宁以北、元和街以南、多宝坊以西地段,周围有八和会馆、李小龙故居、泰华楼、宝庆大押等历史文化建筑。

  粤博馆占地约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5万平方米以内。地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内。主要设置七个功能区域,包括:展陈区,分为基本陈列展区和临时陈列展区;演出区(剧场),设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大剧场可容纳250人、小剧场可容纳50人;交流研讨教育区(学术研究室、教育培训室等),主要用于本土粤剧专业人士的学术研究以及与其他区域粤剧相关人士的学术交流。

  还有互动休闲区(茶座、商店等);行政管理区,含各行政部门办公用房、各协会及文艺单位办公场地等;配套设施区,包括藏品库区、安全区、设备区等;地下停车场。

  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春盛曾透露,粤博馆预计2015年前落成,初步将投资2.63亿元,由广州市与荔湾区共同出资,其中大部分资金由荔湾区方面负责。昨日,记者就此向荔湾区有关部门进一步求证,但未得到明确说法。

  永庆二巷16号的陈伯表示,粤剧是广东的特色,能保留传统文化是好事。他更,是借助粤博馆的建设,尽快“带活”恩宁,“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让周边街坊尽快过上正常的生活”。

  永庆二巷还保留着“銮舆堂”,其原是粤剧八和会馆属下的德和堂,德和堂是粤剧的武家堂口,后改称为銮舆堂。门口两扇高4米、宽1.1米、厚0.08米,一整块无驳口的大木门,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饱经战火,但却无损伤。看堂的老伯称,对拟建粤剧博物馆一事并不了解,“我只知道,我们这个堂不会拆,要保留”。

  选址东面的泰华楼,是广州市文物单位。这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读书的书斋。目前在房屋内居住的韦女士告诉记者,很赞成建粤博馆,希望尽快启动、建好,“搞好整个,让生活常态”。韦女士说,泰华楼如今每年都要做些维修,如更换瓦片、水管、修漏补漏等,每次费用要数万元。希望能接管该楼,打造成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届时能作为恩宁的一个旅游景点,给游客参观,“和粤剧博物馆也能互补”。

  目前,粤博馆就8个设计方案广泛征集意见。8个设计方案中,有的“古味”十足,凸显岭南建筑、园林特色,也有的大气、简洁,突出现代特色。其中,方案一、六、八,还突出了博物馆附近有河涌的特点,打造水文化。即日起,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箱,提意见或者。

  方案将建筑拆分成小体量,延续周边城市肌理,体量间形成亲切尺度的巷道空间,同时与东边、北边河涌形成视觉通廊。造型设计手法采用了具有历史文化意象的岭南青砖墙体作为建筑基座;巷道空间收放有致,架空层提炼传统骑楼形式设计;西关趟栊门符号作为母题在建筑中反复出现,体现出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的传承与尊重,隐喻出粤剧艺术的民俗性、地方性和丰富性在现代社会的继承、发展的魅力。

  方案总体布局采用与传统街区肌理格局相似的门、堂、廊、巷梳理式布局,坐西南,朝向东北,整体形态以冷巷连接的长条体量为主,局部灵活变化;主入口安排在用地北面并结合水道设置休闲平台,东面布置开敞式粤剧文化艺术长廊,露天茶座等,较好地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方案参照“三间两廊”的岭南传统民居为构思蓝本,注重平面形态,平面规整;建筑体量相互穿插,设置多个下沉式庭院,解决采光和通风,面简约;充分吸收传统元素,室内场景呈现浓郁的岭南风韵。

  方案总体构思体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设计,注重建筑物的节能与环保;总体布局采用多体块组合,功能分区较明确,空间形态采用“园、廊、墙”岭南建筑造型特征,空间层次丰富;平面功能分量较合理,立面采用新材料新形式,体现现代特色。

  方案以“九宫格”为总体布局,消减建筑体量与建筑尺度协调;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功能合理,外观分割处理减少了建筑的体量感,青砖、满洲窗等传统材料的运用与历史街区相呼应。

  方案沿河涌边界,通过设置高台、楼阁、游廊等元素组合成丰富的滨水建筑群,打破单一的建筑界面;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把建筑实体为园林空间;平面功能分局,交通流线

  方案建筑群体强调空间层次,景观内庭院、退台花园、屋顶花园巧妙地运用,形成虚实对比,凸显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建筑风格具有岭南元素,建筑空间紧凑;总体布局采用院落式,突出岭南园林建筑特色,平面功能分区较明确,交通组织较合理,建筑风格,建筑尺度与旧城风格较协调。

  方案建筑形式较新颖,体块穿插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觉,庭内街道及水面的处理与历史街区呼应较好,颇具匠心,建筑功能布局合理,传统材料与现代手法的交相运用,恰到好处。

  粤博馆将建成什么样?市民群众可以给意见、提。即日起,将在荔湾区门户网站(公布8个设计方案,设专线电话、公开电子邮箱广泛收集市民的意见和

  推背图 详解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