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做客燕赵都市网直播间。这里是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燕赵都市网、河北新闻网承办的《热点聚焦》系列在线访谈视频栏目的第八期。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和大家谈一谈备受学校、考生及家长关注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
刚刚这段短片为我们介绍了此次改革的内容和方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给考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领域又该如何应对这次改革呢?我们今天请来了三位嘉宾,和我们一起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我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位嘉宾,他们是: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处长赵彦刚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高中部校长殷玉芳
河北科技大学教师、时政评论员王艳明
欢迎各位的光临!
【第一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主持人:本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讨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属罕见。这本身传达了什么信号?首先请王艳明老师谈谈。
王艳明: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单独成章,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从这种大背景来看,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表现出求真务实、一抓到底的态度和作风;同时,也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
从现实意义看,在国家层面,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升整体国民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而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打破社会不同阶层的板结状态,这就需要教育能够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起点公平。因此,《实施意见》把公平公正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提升国民素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支撑因素;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又深涉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事关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实施意见》,表明顶层设计就是要抓“牛鼻子”式的根本层面的问题。
主持人:赵处长,您如何理解推动这次改革的紧迫性呢?
赵彦刚: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才?怎样选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为教育评价、选拔树起了标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
但是,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运作时,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重,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久治不止,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操、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时间花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迫切要求走出这个怪圈,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要求的人才铺平了道路。
主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考生招生制度也一直在变革当中,殷校长,在您的印象当中,尤其是近几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殷玉芳: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一直在进行中。从我了解的信息看,大约有17个年份,高考改革制度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来自于考试学科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高考制度的变化和完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梳理一下:
首先从考试学科,我们看到这样几个变化的节点,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学科理科是文理分科的,理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参考不进入总分,文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参考不进入总分。1980年外语有参考分数加入了总分,这时理科考7科,文科考6科。1985年以后高考科目向着总体减少的方向发展,理科去掉了政治、生物,文科去掉了地理,考试科目变成了3+2。1999年新一轮课改拉开序幕,考试科目变为了3+x,x为理综或文综。2004年全国开始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基本形成。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进入了课改后的新的高考方案。2008年江苏省进行了语数外加组合,组合文理可以混搭,2010年北京实行了新课改考试方案,取消了3+x,改成了语数外,加文理综合,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高考学科不分文理,全国统一考语数外,150分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考试两次,可选一次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任选三个科目,计入高考总分。
下面从高考考试和录取相关政策来谈,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83年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4年实行了特殊专业(艺术和体育)的招生:统考加单考。1985年实行了教育部批准的双轨招生(不收费的国家计划生,少数收费的自费生)。1989年引进了国外的标准化考试。1996年并轨招生。2000年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这时招生并轨改革全部完成。2000年北京上海等四个城市,有了春季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了5%的自主招生权。2005年高职高专单独招生。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53所。2007年允许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定向分配。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高考学科不分文理,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加分,自主招生考试放到了高考后,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语数外的统考,依据六选三的学业水平考试,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先在上海、浙江试运行,要求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主持人:但这么多年的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目标。原因何在?这次改革,是否可以形成实质性突破?请王老师谈谈。
王艳明:我比较看好这次改革。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在考试招生制度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未止步。比如从“一卷考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比如平行志愿录取的改革等等。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此前的一些改革,可以称之为“点的改革”。就是说,改革总是局限在某一个环节上,比如命题、录取。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总量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远非三十年前可比了,所以,亟需进行“面的改革”,而不是零打碎敲式的改革了。
这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中,包括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调整和改革,其中不乏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革,比如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取消文理分科等。
这次改革,既是对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全面、系统调整,也在一些方面做了根本性革新,所以,应该会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能否满足公众预期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二部分】别了,文理分科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第一条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主持人:文理不分科后,高中教学领域会出现哪些变化?请殷校长谈谈。
殷玉芳: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9年秋天我省全部进入新课程试验,新课改里的高中课程有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含着语文、外语。人文与社会,包含着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包含着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包含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包含着音乐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施意见中统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与新课程实施方案里的教学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过去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课程,这次的“实施意见”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落实。
主持人:中学生对什么科目比较感兴趣呢?
殷玉芳:对科目感兴趣,一定是这个学生根据自己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过去像文理分科看,理科生多于文科生,一方面我觉得是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高考招生的人数,理科招的人数就比文科多,这个因素可能都有的。所以我觉得学生在这里面,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发展来去选择学科,其实还有一个过程。当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层面,温饱不是问题那么就能追求很高的精神层面,当他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兴趣的问题。我们课程的设置也好、改革也好,和我们社会整体的进步也好,这个方向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多的人真正去做他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
主持人: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这六科,在高考的时候选三科,按照排列组合计算,可以有20种组合方式,以铁道大学招生来看,哪种组合形式,可能用得比较多?请赵处长谈谈。
赵彦刚:考生招生制度以后是3+3,学业考试里面自己选3科,要求根据浙江、上海的改革,就是学校要划定3科,学生如果他报的三科里面有一科属于学校有的,就应该符合招生的条件。像石家庄铁道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对理科这方面的成绩要求比较高的,像物理、化学,尤其是物理。
我们国家包括河北省很多学校现在是综合性学校,可能不同的学科门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铁道大学有工科,但是也有理科,还有文科,还有人文、社科都有,会要求不一样,但是我们主要是工科,工科对物理、化学肯定是有要求的,尤其是物理,生物来讲好像没有硬性的必须作为一门基础课。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高中为了高考出成绩,分科越来越早,大学为了让学生对自身以及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先按大类招生,学习基础知识一两年之后,再选专业。现在文理不分科,会不会造成,有的考生在高中时就要决定未来主攻什么专业,类似于职业规划,以现在高中生的阅历、认知看,会不会太早了些?
殷玉芳:我们国家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几乎是零状态。今年暑假正好我也去美国,在美国的时候我也接触到美国波士顿一些小学的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我发现国外对孩子的从小学开始就进行生涯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不同层面的要求,所以你得认识自己,然后你得认识职业,认识这个职业里面包括职业要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然后这个职业出来以后薪水是多少、社会地位是什么,非常非常详细。再有就是要知道教育和职业间的关系,还有就是要学会职业的决策,在它的课程体系里面有这样的课程要求。
回过头来想,我们可能最糟糕的就是我们没有使孩子对职业有一个认识,我们更多的是在忙着造分,因为有了高分才能进入好的学校,有了好的学校选什么专业那是那时候才想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对孩子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种教育它的好处在于什么呢?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优势、兴趣爱好,可以发展的方向,将来怎么去更好的发展自己优势,学生6选3,他怎么选?不是盲目的根据学校配套选,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特质、特长来选。这样看,我赞成6选3里面促成学生早一点对他的人生生涯规划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去。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大学里面我国高校的宽大类,国外的大学也是这样,大类里面有几百个课程可以选,应该说高等教育现在已经是平民教育了,还是要宽范围的,我也赞成大学里面前面的专业大系列要宽,学生们可以更丰富自己。
主持人:赵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赵彦刚:很多高校很多的专业都是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就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国家教育的方向是在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就是让学生们的基础打的扎实点,口径宽一点,不要太窄,专业越分越细,现在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是这样的,虽然是有专业,但是我们按大类招生,大类两年以后才确定专业方向,就是让孩子们将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我们这次考生招生制度,当然这是从高中开始的,也是这个意思。有3科学业水平考生要选,但是其他的科目还必须要合格,就相当于日常饮食一样,必须吃五谷杂粮,粗粮和细粮都要吃一点。像刚才殷校长讲的,有职业规划、职业理想是对对的,但是对最基本的科目要有最基本的素质,就比如说理科生,历史、地理、人文的东西对他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像理科生出来写的一些文字材料、文章,语言逻辑、标点符号很多的不通顺,返过来说文科生对一些(物理、化学)基本的常识(不懂),会出很多的笑话。
前面我讲的这不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是一种问题导向,是在完善的,最终还要让学生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还要满足学校招生的要求,还会有选择的倾向性,这是必然的,但是对其他的科还要达到合格的条件。
主持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下子上升到高考中来,这个考试需要做哪些完善,才能承担起如此重任?
殷玉芳:学业水平考试现在变成高考录取里的一部分的话,一定是提到国家级考试了,所以从组织上和出题的质量上肯定要提高。另外,在考试里面,试题的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今年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实施方案里面就讲到,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如果是选考的科目就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必考的,这个占70%;另外如果是选考这个题目的话还有一个加考题,占30%。加考题肯定是要筛选人的,肯定是给大学做准备的,就是能够识别这个学生在这个学科上面的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创造性或者说学习上的可发展性,就是加强了学科的区分度。
主持人:王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艳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成了高考录取中可供选择的成绩之一,这必然会加大省级以及地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中组织命题、考试、阅卷的压力。这次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要促进公平公正。如何做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公正,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个人看法,还是要回到《实施意见》中“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上来,一方面,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教育考试安全体系是外部保障,诚信制度是内心约束,外部和内部同时发力,才能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全起来。
【第三部分】我们的录取率主持人:主要任务和措施中,第一条就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其中一点就是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怎么来看这个录取率?
赵彦刚:不同省份高考录取率存在差异的因素很多,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教育水平的高低、生源地高校数量和水平的不同等。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而教育公平涉及民生、公平和政治。此次改革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应该说,从政策制定层面,国家还是真正考虑到了这种教育分配的不均衡,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体现了国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缩短了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殷玉芳:应该说理想状态下不计划分配,但是各种理由产生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计划分配,我们看到现在正在不断的缩小这个差距,缩小到最后就不产生计划分配,大家就都满意了。
主持人:说到计划分配,我手里有一组数据来反映各省之间的差异性,是以北京大学为例的,北京大学2014年,在河北招生46人,这是分省计划,包括了贫困专项、非定向、国防生三大类;同年在北京的分省计划是200人。再比较一下考生人数,河北有41.82万,北京是70500余人。
再看一下相邻省份河南,北大分省计划87人,报名人数是72.4万。似乎平衡了一些,一计算,北京353个考生就有一个能上北大,河北9100考生能分到一个北大计划,河南8322个考生分一个北大计划。请问王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艳明:这显然是极为不公平的。北大是部属高校,就是说,基本上是拿全国纳税人的钱办大办强的,每年上百亿的财政投资,那是全国人民的钱。然后却在属地大比例招生,这对其他省份的考生是一种严重不公,相当于他们只有给北大投资的义务,却没有多少享受投资成果的权利,义务和权利不对等。
当然,属地的地方政府,也会对其投资,并在各方面资源上予以照顾,这或许是属地招生比例大的理由。这就要求,对国家投资建设的部属高校,在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理顺。这次改革,明确提出了部属高校要“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这是一个进步,但具体怎么确定分省招生计划才合理,仍需要教育部的统一细则。理想状态,全民资产的部属高校,在各省按照不同的考生基数,统一录取比例,确定招生数量。
主持人: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中,哪些属于河北的利好政策?
赵彦刚:我省是高考生源大省,而且农村生源居多。意见中指出要“提高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河北省的考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211、985、省属重点大学就读,这对于河北考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另外,意见中也指出,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这对于河北广大农村考生来说,无疑是拓宽了入学的道路。比如,今年石家庄铁道大学招生计划在安排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基础上,又增加了河北省地方重点高校专项计划,这些专项计划都是主要面向农村考生。
主持人: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这一点中,最近反映也比较强烈,有报道城市里有学生利用这一政策,到贫困地区读高中,抢夺读大学的机会。怎么防范这一现象蔓延?
赵彦刚: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村生源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消除暗箱操作空间,做到客观公正。二是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多渠道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从源头上逐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王艳明:目前国内从小学到中学,都已经建立起了电子学籍制度,每个学生,终身只有一个电子学籍学号。那么,就需要严肃电子学籍制度,比如统一建立数据库之后,不允许有考生中途再建立新的电子学籍制度。另外,可以规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注册学生,不得到农村贫困地区参加定向招生。只要卡住了电子学籍制度,这种新的“高考移民”就不会出现。如果管不住这种新“高考移民”,一方面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也会破坏了教育改革的利好政策,让权贵阶层钻空子,违背了改革关于公平公正诉求的初衷。
主持人:9月19日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方案在同一天揭开神秘面纱,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先头部队”,两地高考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有一定的示范与借鉴意义。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未来高考方案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两地方案中都提到:新高考不分文理、外语考试一年两考、“学测”实行等级赋分。选考科目根据专业定,上海:普通本科院校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浙江则是高校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
在减少录取批次方面,上海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浙江高考录取不分批次,“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
上海和浙江不管是在教育投入,还是基础教育水平,似乎都走在了全国了前列。高考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有哪些是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的?殷校长先来说一下您的看法?
殷玉芳:上海和浙江被选择为第一批的试点,它们可以很容易达到6选3或者7选3,做这个工作是比较好做的。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个要看这两个方案中间哪些点是相同的,同一个《实施意见》在不同的地方出方案也有不同的点,我们去关注它的不同点,因为以后各省在跟进的时候,在做各省高考方案的时候肯定是要参考它们的,我们要去关注不同点。
不同点在哪儿呢?第一个就是上海学业水平考试是6选3,浙江多了一门就是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是7选3。第二个看总分的分值,上海是语数外一共是450分,6选3里面每一个学科按等级赋分的话,最高分是70分,总分是660分。浙江是7选3里面,每一个学科等级赋分最高分是100分,最后总分是750分,就看到这两个方案里面统考分占的总分和选考分占的总分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浙江就占到了将近40%,上海是不到32%。这是要看选考占多大比例。
还有就是在录取方面,上海是说把一批次、二批次合并了,可能下面还有其他的批次。但是浙江不是,浙江没有批次。
在报考方面,在中学这块比较关心的就是新增加的内容,就是从学业水平考试6选3也好,7选3也好,第一怎么选出这些科目,什么时间选,然后选出的考试分有效期多长,再有就是赋分怎么做?我们研究上海、浙江它们的试点方案应该看出一些东西,从浙江的方案里面有一个解读,要求在考试前选出你要选择的科目,选出来以后然后参加考试,然后给出等级,出来的就不一样了。先选的好处就在于这个学生很早的就对大学有了了解,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
另一个就是选的有效期,两年,然后进行倒推,从高考往前倒推两年,这两年之间你考的成绩是有用的,包括外语成绩也是在两年之内两次的成绩选一个最好的,这是有一个有效期的。
再一个就是科目怎么赋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是不同的科目,分数没有可比性,然后就划分等级,上海很明确划了11个等,从A+到E,每个等级中间相差3分,浙江也是告诉你划多少个等,等级之间也是差3分,先给你赋予等级的分,这个等级是按照考生的比例来划分的。因为是按照比例来算的,所以不是一个实质的分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可比性还强一些,所以是用等级赋分来做的。
除了这个分数以后的情况,我觉得它们实践完以后还要看一卡,科目间难易程度的差异,文理混搭后的情况怎么样,总的来说选择这个等级赋分的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
再有就是录取,录取是今年讲的,有两个依据、一个参考,依据一个学业水平考试,依据一个统考,还有就是一个参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利交给了高校,高校要公布专业和学科,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用权利在高校,中学提供真实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高校通过这个情况作为参考来公布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用。
另外就是报志愿,今年的情况通过《实施意见》以后,都是专业加学校,这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专业不同报同一所大学,这是一种报法,还有就是同一种专业,报不同的大学,还有就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大学,学生的选择性更大。具体在操作中怎么做,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主持人:王老师您怎么看?
王艳明:我确实注意到了两个方案的不同点,上海外语是一年两考,浙江是外语和三门选考科目是一年两考,在这个差距上面没有做太多的分析,我注意到上海两考一次是安排到6月份,一次安排到1月份,浙江是一次安排到6月份,一次安排到头一年的10月份,6月份是数学和英文同期考试,头年10月份和选考科目同期考试。一年两考的制度非常好,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两考的时间节点的把握和设置我觉得应该是很富有科学性的。比如说头一年的10月份开始考,对很多高三的学生来讲可能总的复习还没有开始或者还没有结束,尤其是外语,那么会不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说第一次考试由于比第二次考试提的太靠前了,第一次考试相当于一个预演,很多学生的考核成绩不会超过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我感觉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就是等考生自己的总体水平稳定了,通过临场发挥的不同来区别这个成绩。
【第四部分】录取变革什么样的学生会脱颖而出主持人:赵处长,您认为新的方案在人才选拔上和传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赵彦刚:原来是分分计较,现在可能是三分三分计较了,一分的重要性不是那么大了,另外这次根据上海、浙江出台的方案填报志愿是专业加学校,另外投档可能会分段投档。现在河北省实行的是学校、院校平行志愿,这次改革是专业平行志愿,这样可能更能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喜欢学什么专业,这个专业哪个学校有,哪个学校办得好,这个分能上哪个学校。现在我们的招生当中面临很多困惑,学生是冲着这个学校来的,但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像铁道大学本科专业也是有49个,有的学校规模更大的可能有上百个,不同的专业内涵不一样,在这个学校是不是优势特色,还是比较边缘的学科都不一样,这样可能特别的把这个专业放在学校前面可能更能引导学生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学什么,将来做什么,实际上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对选才、育人这方面是有好处的。
而且现在学校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了,学生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了,也有利于我们选拔培养自己更需要的人才。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中,提了5点措施。1.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2.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3.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4.改进录取方式。5.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这几条措施,哪些对考生影响比较大?请赵处长谈谈。
赵彦刚:这几条措施每一条都与考生息息相关,尤其是第一条与考生利益最为密切,作为考生来说,考生的分数就决定了学生报考学校的选择,我们国家这几年实行考生加分的政策,一类是补偿性的,一类是鼓励性的,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特别是资格造假的问题。本次改革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个是减项目,大幅度的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的项目;二是缩区域,地方性的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在本省适用;三是强管理,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查,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
主持人:王老师请您谈谈自主招生这些年,体现出什么样的优势与问题?
王艳明:关于自主招生选拔制度的改革有两个很重要的点,一个是申请的这个学生要先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然后达到相应要求,再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另外一个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的规模,这两个方面在一些社会人士看来,可能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更貌似像是一种倒退,为什么说是倒退呢?因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有法律规定的,自主招生是办学自主权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国外的一些高水平的大学自主招生也是一种惯例,现在一方面是要求先统一参加高考,然后再进行自主招生选拔,另外一方面还要压缩自主招生的规模,表面上看可能是一种倒退,但是看待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首先必须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一方面就是目前国内高校有着或多或少的行政化色彩,尤其在招生方面也有一些不大规范的地方,如果说大幅度放开了自主招生以后,会不会让自主招生这个环节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像人民大学报道出来的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方面,社会和家长对自主招生的关注度非常高,所以让一些改革措施变得反倒是畏首畏尾了,比如像北大的班主任推荐制,做到最后还是按成绩推荐,为什么?班主任承受不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这些质疑,与其这样我觉得还不如统一参加高考,然后达到相应的要求,所谓相应的要求,这个要求我理解可能会比这一所高校的普通录取要求要低很多,这就相当于是一方面给中学减轻了一些压力,另外一方面对考生做一个基本的考量,然后再让他进入到自主招生的环节,而不是完全的由高校自己说了算。主持人:每年高考录取,作为高校,最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实际录取上来的和目标群体有什么差距?录取变革后,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改善?
赵彦刚:站在学校的角度,我们当然是愿意招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具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交流和沟通能力和健康的审美的能力的学生。现行的高考制度依分取人、依分取才,自主招生是畏首畏尾,普通自主招生不存在,规则非常强,阳光招生,就是谁分高,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这也是在诸多规则里面大家最能接受的了。现在的招生制度我们招来的是高分生,和我们的期望值来讲可能有一定的差距。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所缓解,学生的知识面会以前更宽了,而且也会有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一个依据,当然你说将来有多大的可操纵性,这个恐怕还真是一个课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
应该说考试招生制度对于选拔比较优秀的、比较全面的学生还是很有好处的。
主持人:基础教育阶段,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到了高中学习会更胜一筹?什么样的高中生,到了大学里,发展更有后劲儿?几位老师谈谈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殷玉芳:其实学生首先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哈佛在选学生的时候不是说选成绩最好的,当然要成绩好,成绩不好肯定不行的,他是要成绩好,还要有组织能力,然后还要在社团里面是领袖,而不是随从,要求你是有一个综合素质的,这个综合素质从基础教育来说,就是我们培养学生,是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要着眼于长远,所以培养的学生第一个就要全面发展,我们说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的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学生要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特点、特质、特长,他就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个性特长进一步再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你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好的特质、特点、特长,这种学生我想到了大学里面去应该后期的发展会是很好的。
有的学生某一个方面很好,但是基础面不行,到后期发展一定有瓶颈的,会受制约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文理不分,这就要求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达到很高的层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专业特长不加分了,我们过去的人才既是文化课很好,体育艺术也都很好,所以说这个人一定是全面的人,全面发展也好,后面搞科研才会有很好的体制和体能,能保证科研成果源源不断的出来。很多科学家都有很大的感觉,就是说中国走出去的这些科学家,40岁以前跟在国外的科学家出成绩的速度基本上是相当的,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到45岁以后我们的体能体制不如人家好,越往后面发展我们出成果就比别人要费劲,所以体能体制要保证。我们培养出一个科学家很不容易了,要让他的体制体能很好,能让他70岁的时候还在一线上做,这对体制体能有很大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再培养出专长、特长,从而热爱某一个专业,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的人才。
主持人:赵老师您谈一下。
赵彦刚:一个是讲大学对一个高中生进入学校的评价,也要考虑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社会的评价。最近我们学校举办双选会,看看企业到大学愿意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包括参加工作以后,什么样的大学生五年之内、十年之内发展有后劲,我想有这么几条。
第一是学习能力,我们刚才讲了招生是按分数来的,这个分数的来源和渠道是多方面的,真正在大学里面能够出类拔萃,包括将来走向社会学习能力是排第一位的。
第二个就是拼搏的精神,有的时候一个高职生可能他的目标是考大学,分很高,考上大学以后目标实现了,进入大学以后就没目标了,包括大学毕业以后找到工作,没有更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行的,所以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包括人生的理想(很重要)。我们现在感到激励、引导学生还是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太近了不行。
第三个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习总书记也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一个大学生包括他将来走向社会,如果他在学校学习得好,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工作干得好,必然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他的职业道德,包括社会的公德也包括家庭的美德,当然还包括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和谐,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包括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台,现在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因为大学生的群体非常大,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高,社会的节奏在变快,社会的竞争在加剧,2013年国家大学毕业生699万,2014年增加了28万,现在是727万,这么大一个群体要学习,要就业,所以我们感觉到学生当中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很大,尤其像工科学校和理科学校学习压力非常大,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强大和健康的心理的话很容易出问题的。
在大学里好的学生或者走向社会以后一个好的职工应该具备比较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烈的拼搏进取的精神、远大的志向、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王艳明:我很赞同赵老师说的自主的学习能力排到第一位,我最近看过一个资料,一个美国的研究学者搞的一个研究,他说现在的知识半衰期已经缩短到两年半,当然他的研究成果有待考证,即便再长一些,三年到五年,按照这个半衰期来看,三五年以后很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类似于越来越没用了。只有自主的学习能力才是自己可以终身受用的能力,当然这个能力从哪儿来?尤其是理科和工科院校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多泡泡图书馆,多去读书,通过读书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掌握方法论。
主持人:对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们的考生还有学校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呢?
殷玉芳:我觉得首先办学思想要端正,因为培养人才,我们要为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也根据现在《实施意见》也看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在逐步发生变化。办学思想首先要端正,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生产的分数,我们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面走了一个系列,我们在五个领域上都在做: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整体的用培养学生“四自主”、“四环节”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德育上面我们就是开系列的班会,培养的目标是12个字: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把这12个字贯穿到每一个月里面,每个月做两次主题班会,从选题、准备、展示上来做这么一系列的活动。
课堂上学习的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不是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现在的学习方式是用项目的形式把内容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做项目准备,组织项目前的一些相关准备,要讨论,要展示,老师授课的内容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评价的过程中完成。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我觉得这个就和刚才赵老师说的,我们就让这个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会学,而且还热爱学习,这对于我们国家整体的后期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将来到大学里面去以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有兴趣,有爱好,有能力,我们可以真正的把这个学生培养出来。
主持人:赵处长,怎么看呢?
赵彦刚:现在浙江、上海做试点,其实对我们来讲已经参加到试点当中来了,因为我们在浙江、上海要招生,所以所有要在浙江、上海招生的院校要紧锣密鼓的研究招生的要求,根据办学的类型、层次提出一些要求。国家还会根据《实施意见》会有一些配套的实施细则。
结束语主持人:今天感谢三位嘉宾为我们深层次的解读了《实施意见》,同时对一些问题答疑解惑。
考试与招生,是中国人、中国家庭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肯定将牵动万千学子及其家长的心弦。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种关联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也不会弱化。并且,高考不仅仅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某种角度而言,甚至还会成为小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成败。我们共同期待,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能迎来新的局面。
感谢您关注这一期的《热点聚焦》,再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