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由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吉事多卫浴联合策划的“第10届大师选助手”设计新锐选拔赛启动仪式于深圳四季酒店成功举办。
2016年4月26日,由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吉事多卫浴联合策划的“第10届大师选助手”设计新锐选拔赛启动仪式于深圳四季酒店成功举办。深圳室内建筑设计行业协会(SIID)会长倪阳、J&A杰恩创意设计董事长姜峰、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董事何宪、Ricky Wong Designers 创始人黄志达、大涵国际室内企划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赵东洲、毕德总建筑师杜昀、深圳市盘石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陆伟英、深圳鸿艺源建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郑鸿、吉事多卫浴总经理黎定国、InDesign传媒集团副出版人杨迪晟、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韩晓岚与近百名设计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启动仪式环节,主办方代表杨迪晟、行业代表倪阳、吉事多代表黎定国分别为活动进行了致辞,并为本次活动的设计大师、梦想导师以及评审团颁发了证书,一起启动仪式球,宣告第十届大师选助手正式起航。
杨迪晟表示,大师选助手创办于2007年,发起初衷是关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如今有不少早期选手已成为中国设计行业的夯实生力军,而ID在未来将继续为此努力。
倪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大师选助手”对设计行业发展的推动意义,同时寄望参与活动的设计师,除了要思考设计本身的问题之外,也要思考大众的需求点和满足点。他认为,现在的设计行业与社会的匹配度还存在差距,设计师要多站在的角度上去经营设计。
黎定国在致辞中提及,吉事多卫浴已经连续两届参与到大师选助手的活动中。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吉事多以恒美为品牌,精工精美精心为核心价值,同时也一直突破、创新、独树一帜的产品开发风格,他希望年轻设计师在参赛过程中,也要秉承同样的,不要,要全力以赴。
年轻设计师渴求成为大师身边的设计新星,大师同样渴求选出独具潜质的设计师助手。出席本次活动的五位设计大师,拥有迥然不同的性格与分别进行了十分钟“拉票”。
作为本次活动的设计大师之一,何宪表示自己的心态就像参加一场设计师的夏令营,希望通过这次愉快的旅程,可以找到PAL的新。PAL寓意朋友,PAL的也像朋友一样,互相了解与谅解。谈及自己的另一半”梁景华博士(PAL创办人),何宪认为彼此在设计的追求上都有共同的。
除了对PAL的设计与追求进行了阐述,何宪还特别提及,希望和设计新秀一起探讨“定义”“追寻”“意境体验”,因为这三方面正是PAL最基础的追求。
黄志达有着西化的外表与传统的灵魂。一方面,他认为设计应该是一条链上的事,包括平面规划、景观园林、建筑室内和标识设计等等。设计师应该全方位解决所有问题,而不只是某一阶段,某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觉得生活需要无限可能,更多的刺激可以给设计更多的灵感,而设计本身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像打球一样。
黄志达表示,设计就是要懂得生活、享受生活,RWD在深圳、、西安都设有办事处,欢迎懂玩懂生活的朋友加入。
杜昀作为设计大师刘红蕾的代表出席,他讲述的内容源自刘红蕾四年前的一次。杜昀开玩笑说,自己是刘红蕾最亲密的战友,着她每一次面对瓶颈的痛苦,而这种瓶颈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近乎完美的要求。
刘红蕾的设计主张可分为三重境界:一曰是意境,二曰诗意,三曰品味。情境相生是追求意境的核心体验;诗意是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去把人们熟悉的片段叠合出来;品味是不断积攒起来的文化积累,对事物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一言蔽之,直白的东西拐了弯就美了。
大师选助手的环节设置很有意思。比如十分钟的,清一色男设计师逐一上台接受检阅,就像非诚勿扰里的男嘉宾。作为老一届设计大师,姜峰的玩笑话传递出的,正是主办方力图营造的设计大师与年轻设计师平等交流的关系。
姜峰的设计主张是之界。他认为,当下设计行业的界限分明,但在早期并非如此。室内设计本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部分,是从演变成有界,是社会化分工的刚需。但对于一个艺术家,界限不应该如此分明,就像达芬奇,不同专业上的钻研彼此之间其实是可以互通互利的。J&A的业务领域涵盖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他希望设计能博采众长,在界与界之间游走。
作为从业三十多年的设计大师,赵东洲其人其作都流露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他认为,室内设计是一条既宽广又深远的道,而他设计的从来不是空间,而是梦想。参加大师选助手,他觉得不要太在乎结果,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年轻的设计师可能很于成功,而赵东洲认为设计是一个没办法用结果论来衡量的职业。与其琢磨如何成功,还不如趁着年轻,让自己成为一个多元的人。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卓越者。
在大师选助手的赛程中,ID作为专业的设计,将全程推动各方以作品对话,以思想交流。在启动仪式的对话环节,韩晓岚即以专业的设计素养,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了设计大师、行业领导、评审团、梦想导师的第一次集体交流对话。
倪阳:台上坐着的五位设计大师,大家都看到,个性鲜活,而且各有内涵。名师出高徒,跟着好的老师,在他们的经验之上去学习,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杜昀:有些方面是存在代沟。总体来说,生在这个时代,成为设计师是千载难逢难逢的机会。很遗憾很多年轻人并未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的难得性与不可复制性。
姜峰: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既幸运也艰辛。二三十年前,我们刚来深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为包工头服务,画图纸只能赚点零花钱。不像现在,设计费动辄上百万,接触的项目都是五星级酒店、售价几万一方的样板间。这个是在当今中国才有的机会。但未来也会很辛苦,因为起点实在太高了。
何宪:其实我有一个不同的看法,因为可能我从小在不同的城市经历过,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我入行是从开始,当时有很多国外的设计师事务所,他们的根基在室内设计已经扎得很稳了。那时候的和国内现况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对现在年轻人的处境很理解。作为东方人,面对市场的要求,对时间要追得很快,这样做出来的很多东西都很薄。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早熟,但这个早熟只是熟了一半,并未熟透,所以他们有时候很有活力,很飙进,不过后劲不足,不能持久。所以我希望新一代的设计师,除了要有创意,还要回归到设计的本质。
黄志达:其实我觉得时代的好坏都是相对的,只是你立足的角度。很多时候,我觉得人活力过了不好,绷得太紧也不好。对于年轻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做设计很重要,而涉及到团队的合作,彼此之间还是需要多一点谅解。
赵东洲:我觉得对于年轻人,如果能力还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还是要沉下心来,好好提升自身的素养,脑海里的潜能。大家都喜欢提原创设计,但原创设计到底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身处的,你看到了几个设计语汇?但大家也不要盲目学习,所谓人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杜老师刚提到的品味,包括时间、历史的沉淀,我觉得中国哲学里面有无限的设计桥梁。
陆伟英:其实我今晚是作为梦想导师吴文粒的代表过来的,我们都是台上各位老师的晚辈,在晚辈中也还谈不上中坚力量,我们也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我觉得设计源于生活,我们还是要享受生活,享受当下,尤其是享受今晚各位老师带来的精彩作品和设计观点。
郑鸿:我们确实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一个是大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第二是我们有很好的老师引导,也有机会去接触很多的设计作品,比如刚结束的米兰展。我觉得现在的80、90后设计师都普遍比较浮躁,设计是痛并快乐着的行业,贵在,所有的大师都不是一天的。
倪阳:在座的设计大师,都有共同的建筑学背景,这是我体会比较深刻的一点。室内设计的形成,我觉得是不太健康的。专业分得太开,不符合事实的本质,而室内设计本身就是建筑框架下的一环。所以我年轻的设计师都应该加强建筑方面知识的。
就价值观来说,建筑学有包涵对社会学的关注,对事情的理解会更低调更本质,而室内设计相对来说有点过于浅显张扬。我觉得各位老师是因为具备建筑学的背景,能体会到这个专业之间的关系,理解了才能做得更好。
各位老师刚才都做了,也做了很多展示,而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的是他们背后的价值观。刚才我听到的最高频的词是“玩”,那么怎么去玩,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如何找到真正的,达到原创的境界,这才是更需要我们去挖掘的。
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去做设计,还要思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材料的回收、简朴和奢侈的生活观念、对的等等。我想,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情怀。
为营造更轻松直接的交流氛围,主办方特别准备了抽晚宴,除了有吉事多提供的丰富品,还有赏心悦目的表演与琳琅满目的美食。在音乐与美食中,交朋结友;在红酒与香槟间,谈论设计;这岂非也是人生一大乐事。